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百年前走出來的路 草嶺古道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文/陳佩吟 攝影/陳飛

 草嶺古道介於新北市貢寮區遠望坑到宜蘭縣頭城鎮大里之間的路徑,因新北市及宜蘭縣兩地分界山為「草嶺」,兩旁種滿了芒草,沒有其他樹種,故稱為「草嶺古道」,夏季時野薑花香漫山飄香,秋季芒花盛開則有白色花草隨風搖曳,是古道上最著名的景色。古道全長約十公里,是臺灣目前清朝所遺留下的古道之一,也是東北角海岸國家步道最受歡迎的健行路線。
古道大里入口處位於大里遊客服務中心旁,大里遊客服務中心內展示草嶺古道的人文史蹟,並設有東北角旅遊區域及宜蘭地區的旅遊動線系統,提供遊客豐富的旅遊資訊,服務中心也設有展示館,另有一間多媒體放映中心,從早上十點至下午四點間,每逢整點就會播放「草嶺古道」及「快意自在悠遊東北角」的節目供遊客觀賞;此外,一樓大廳北側旁廣場設有仿虎字碑的拓碑區,設有虎字碑的複製品,並載明拓印正確方法,讓遊客親身體驗拓碑的樂趣。
 
石階稜角 乘載先人血汗
草嶺古道的鋪設,以南方築路技術為底,據聞古道由平埔族原住民逐步闢建,古道主體以石材堆砌的樓梯建成,主要功能為方便連絡雪山尾稜兩側的交通。據《臺灣省通志》記載,一位臺灣原住民平埔族闢建了臺北與宜蘭間的山路,後來的人也都循著這條路線,出入往來兩地,這就是最早見諸文獻上的淡蘭古道。淡即淡水廳,以艋舺(今臺北市萬華區)為其起點。蘭則為噶瑪蘭廳(今宜蘭縣),貫通山區的這條道路就叫做「淡蘭古道」。由艋舺前往噶瑪蘭,必須經過三貂嶺與草嶺兩座山脈,因此,淡蘭古道又可分為「三貂古道」與「草嶺古道」;也有一說淡蘭古道是嘉慶十二年(西元一八○七年),由臺灣知府楊廷理所開,但不管是哪一個歷史根據,古道之留存都顯示了早期先人開墾的辛苦。
 
客棧遺址 獨特歷史斷面
古道所經之處林木蒼鬱,溪水淙淙,加上東北山區多雨濕潤的氣候,處處都綻放著翠綠之色,時有雲霧時而帶有水氣,加上強勁風勢,讓人有置身世外桃源的感覺;遊客也可選擇走新闢的柏油道路,途中設有三座涼亭,緩解路途勞累的同時,還能從不同角度欣賞海景與山景。古道中途會經過客棧遺址,為清朝時期提供旅客中途落腳休息的地方,由於四周並無房舍,因此早期這裡曾是道路上最重要的客棧,目前客棧僅存斷牆殘壁,形成獨特的歷史斷面。
 
鎮風鎮邪 畫虎字的傳奇
虎字碑近埡口附近,相傳同治五年(西元一八六六年),劉明燈因剿太平軍有功,被閩浙總督左宗棠舉奏調任臺灣鎮總兵,在行經此處時,被一陣強大風暴所阻,便取《易經》:「雲從龍、風從虎。」之意,以芒花為筆就地揮毫題之,並於同治六年(西元一八六七年)、同治七年(西元一八六八年)先後在草嶺古道、坪林跑馬古道各立了一座虎字碑,於是虎字碑便有了鎮風鎮邪之用的說法,當地耆老相信,以虎字碑拓印可抗風禦邪鎮宅消災,過去負責颱風假的行政院人事行政局辦公室也放有此拓字,以祈求鎮風。
 
雄鎮蠻煙 增添神祕色彩
無獨有偶,草嶺古道上關於劉明燈的傳說還有一則,清同治六年(西元一八六七年)劉明燈北巡噶瑪蘭時,途經草嶺古道半山腰,約海拔約兩百四十公尺處,變遭遇到大霧彌漫,導致過路的旅人方向無法辨識,所以劉明燈就在此地的石碑上寫下「雄鎮蠻煙」四大字,藉以鎮壓山魔,這塊石碑現也被列為三級古蹟。古道上的另一個景點「跌死馬橋」也相當知名,相傳百餘年前這裡還是座木橋,十分窄小,有民眾從基隆騎馬到此,馬匹已疲累不堪,在窄橋上曾摔死過幾匹馬而得名;日據時代,跌死馬橋已修整成石橋,基底是拱型,為了安全,還在兩側加上石磚護欄。
漫步在草嶺古道,看著芒草隨風搖曳猶如海浪的模樣,面向宜蘭的方向遠眺著龜山島,轉身又能看見貢寮區的村落與房舍,在這廣闊的景觀中,一樣的強風繼續吹著,似乎更能體會歷史洪流裡的蒼茫之感。
 
大里遊客服務中心─草嶺古道
地址:宜蘭縣頭城鎮濱海路七段11號
開放時間:09:00~17:00
電話:03-9780727
 
(點閱次數:1104)